【藝術之子】難道非要有所犧牲,才足以被稱作是「藝術」嗎?

作品介紹

劇名:藝術之子
團隊:娩娩工作室
編導:黃郁晴
演職人員:林方方、林唐聿、高詠婕、康皓筑、楊宗昇、楊瑩瑩、賴玟君、陳觀硯

藝術之子

觀後感

迷失自我的「角色投射心理」

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瑩瑩所詮釋的「白衣女性」這個角色?雖在劇中有提到,她是芳芳的影子,但個人在觀劇過程中,一直覺得她比較像是角色妮娜。在劇中,范導一直對芳芳說,她的身世簡直與角色妮娜一樣,有著同樣的背景、同樣遠大的目標。透過對角色的投射心理,慢慢將芳芳引入自己所設下的地獄裡。

在契柯夫《海鷗》筆下的妮娜,真的會為了藝術犧牲至此嗎?妮娜是發自內心追求熱愛事物,即便看見熱愛事物不如所想,仍願意去好好愛著的模樣,也思考著在本質上,或許與投射在芳芳身上的妮娜,是不一樣的。

妮娜不是芳芳,芳芳也從來不是妮娜。

一場悲劇,迎接4種不一樣的結局

劇中對於4個人的不同詮釋與結局,不僅帶出了受害者可能的不同樣貌,也稍微地留給每個角色一點點的溫暖或慰藉。

芳芳在事發後,選擇了逃離自己最喜歡的表演,並在小山房慢慢試著去放下一切,擁有新生活;喬喬可能遭受了最多的性暴力,但她卻是留了下來,並真的成為了當紅有名的演員;棠棠想相信自己是被渴望的,選擇了自願投懷送抱,但在最後也擁有了自己的家庭;心蕾從頭到尾都知情,但卻選擇了隱瞞與接受,在劇中覺得是結局最為殘酷的角色。

一場性侵風暴,給出了4個完全不同的結局,有人有足夠堅韌的精神,撐過去而逐漸知名;有人選擇逃離所愛的事物,換取平穩的生活,讓自己得以存活。4種不同的結局,很寫實又真實的將社會上受害者可能的樣貌,直白的呈現在我們眼前,每個人的選擇到底是好?還是壞?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明白。

歷經創傷後,是否成為他人的救贖者?

在《藝術之子》第二幕的小山房劇情中,感到十分的印象深刻,過去曾看過親近之人多次的性暴力創傷後,自願站出來選擇幫助療癒同樣有性創傷的女性,並樂觀分享自己的生活,希望療癒他人的受害者。這樣的行為舉止看似溫暖又樂觀,彷彿受害者當事人已經走出了過往創傷的傷痛一般,但是,她最後仍選擇自我了斷,來離開這個再也沒有苦痛的世界。

你以為已經放下,也走過一切的人,毫無預警選擇了自行結束了生命。當她選擇成為他人救贖者時,是不是反而是一次次的在提醒她自己,她曾經也遭遇過這些事?這個世界就是那麼讓她無力?她就像成為了每位受害者的海綿,不斷的吸收所有的負面、情緒及創傷,但是,海綿終究不可能永遠都吸收水份,當海綿再也無法吸收水份時,那些無從發洩與傾訴的情緒,是不是反而成為了一種自取滅亡?

藝術之子讓人覺得最可怕的,是它永遠不只是一場戲,而是真實存在每個人的生活中。

體驗家後談

看完《藝術之子》後,其實讓我覺得最可怕的是,這場戲的上半場&下半場,真的都能在真實的生活中,看見一點類似的影子。過去曾看過一齣戲,也是讓有性創傷經驗的演員,演繹有關於性暴力的劇情。即便明白演員也是自願以表演的方式來演繹,但在最後知道的當下,難免多少還是會感到非常震驚和驚訝。

究竟當一個人背負著創傷時,再次演繹相同或類似的創傷時
到底是一種真的放下?還是成為了一種勉強?

劇場體驗箱
每年看近100場戲小戲迷,歡迎一起交流&分享劇場的美好

追蹤IG:劇場體驗箱|開箱你的戲劇生活(@theater_boxes)
聯繫我們:theateboxes@gmail.com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